第(2/3)页 他俩精气神再棒呢,恐怕也是干不了几年,就要提出致仕准备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。 “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,老臣所行之举,皆赖陛下之功。” “末将一门承蒙陛下信任,岂敢不尽心报效朝廷。” 虽说皇帝没有提及关于任何封赏的话语,但仅凭皇帝的这句话,罗亨信与杨洪还是感恩戴德。 况且,听到皇帝夸赞自己杨氏一族,相当有自知之明的杨洪,还真怕皇帝再赏赐点什么给自己。 哪怕是虚职空衔他都不敢再要了。 毕竟,现如今他佩镇朔将军印,充总兵官,镇守宣府。外面的寇虏,因畏惧其领兵作战之威,都称呼他为“杨王”! 更为重要的是,他杨氏一族的子侄皆在军中身居要职手握重兵,此等烈火烹油态势,怎能不让他心生惶恐。 这要再来点赏赐,在杨洪这位老将看来,那可不是家门荣耀了,反倒会成为杨氏一族的催命符。 “两位不用行礼了,往后面圣也无需再行礼了,你二人的功劳,朕都记在心里了。” 趁着两位老人还未跪倒在地,王迪上前扶了一把,就此拖住他二人,许下一个比较荣耀的口头赏赐。 而后,在众人的簇拥下,他继续奔着伤兵营走去,顺便就刚才交换俘虏一事淡淡言语道: “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提及到,‘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’…可惜的是,目前我大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管辖之地,可以救死扶伤的医士,不过是寥寥万余人而已。” “人活这一辈子,生老病死,哪一样离得开的郎中医士?诸位爱卿,你们说,为何现如今我大明朝的郎中医士,竟会如此之少呢?” 话语落罢,一行人已经走出了十几步,却无人回复皇帝的问话。 之所以没有回答,是因为在场的所有人,别管是文臣还是武勋,就算是锦衣卫们…… 这些人的心里都清楚,皇帝刚刚提出来的问题,其答案究竟是什么。 无非是继承了蛮元的‘诸色户计’的户籍制度,各色户籍世袭职业,不容更改。 医户,一辈子只能是低贱的医户。 除非医术高超被选进了太医署,否则在无法参加科举的情况下,不比军户强到哪去的郎中医士们,其社会地位,是得不到任何提升的。 所以说,除了现有的医户子女继承家业以外,哪还有外人愿意去学医啊。 第(2/3)页